世界新动态:科学与太空相互碰撞 知识和奇妙完美结合 <br>“天宫课堂”第三课侧记
□ 记者 陈丽平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□ 见习记者 韩 潇
10月12日,“天宫课堂”第三课开讲。
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、刘洋、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,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。
“天宫课堂”迎来新教室
“太空探索永无止境,同学们好!”
随着航天员陈冬的开场白,3名航天员首先介绍了“天宫课堂”新教室——问天实验舱,展示了他们在问天实验舱内在轨工作生活的场景。
“问天实验舱具备独立支撑乘组在轨生活的能力和完整的控制系统,如果核心舱遇到紧急情况,问天实验舱可以作为整个空间站的核心接管控制空间站。”刘洋说。
作为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,问天实验舱拥有强大的空间科学实验能力。舱内实验能力比核心舱提升了一倍,实验项目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为主,配备了功能各异的科学实验柜。有为科学实验提供密闭洁净操作空间的科学手套箱、被誉为“太空冰箱”的低温存储装置、“动植物的太空旅馆”生命生态实验柜、“小型太空生物实验室”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。
授课过程中,航天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毛细效应实验、水球变“懒”实验、太空趣味饮水和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,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。
“播种太空”孕育新梦想
“天宫课堂”第三课还首次展示了空间站植物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操作。
9月9日,“天地共播一粒种——青少年与航天员一起种植物”科普活动启动,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郑慧琼团队的拟南芥、水稻种子在全国多所学校的学生手中生根发芽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天地对比实验,来自云南大理分课堂的小学生现场展示了自己种植的两组拟南芥。
航天员陈冬展示了他们在空间站种植的生菜和小麦,介绍了生命生态实验柜进行的拟南芥种植研究项目。他戴上混合现实眼镜进行手套箱剪株操作,现场采集拟南芥样本并放入零下80摄氏度存储区。
刘洋向同学们展示了空间站里已经长成的水稻植株和神奇的水稻“吐水”现象,让大家了解水稻“从种子到种子”全生命周期的培养过程。
“非常期待能够在空间站收获自己种植的粮食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在月球甚至在火星,我们都能见到袁隆平院士的‘禾下乘凉梦’。”陈冬说。
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接受《法治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说:“我们把太空科学研究引入‘天宫课堂’,通过太空科技研究和地面实验进行天地对比,更好地让同学们了解太空,了解在太空开展的研究实验,从而激发同学们对太空研究的兴趣,激励青少年投身到祖国科技事业中。”
天地互动带来新体验
“在微重力环境下,为什么植物的根还能扎进土壤中呢?”
“在空间站种植植物如何解决光照问题?是否使用自然光?”
“在空间站可以看见其他卫星吗?”
……
实验演示结束后,航天员们通过天地通话方式与地面课堂的师生进行互动交流。
此次太空授课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,地面主课堂设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,三个分课堂分别设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、河南省科技馆和云南省大理新世纪中学,约40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。
为保障“天宫课堂”顺利进行,空间站上的测控与通信分系统高效助力了实时课堂互动。测控与通信分系统配备了图像话音的采集和通信设备,这些设备能够采集到航天员授课的画面和声音,记录课堂实况,并通过通信设备传达到地面。
同时,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调用“天链一号”03星和“天链二号”01星,为中国空间站组合体提供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服务,搭建起天地往返的“信息天路”,为太空授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支撑。
授课结束,陈冬寄语青少年:“科学与太空相互碰撞,知识和奇妙完美结合,尽在天宫课堂!”
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学生张许浩说:“这次天宫授课带给我极大震撼,我非常热爱航天科技研究,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空间站,为我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关键词: